出品| 虎嗅科技組 作者| 張雪 時隔一年,百度智能云的命運終被下了定論。 3 月 11日,百度CTO王海峰發布了題為《‘新基建’號角吹響 智能云一往無前》的內部郵件,宣布“對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組(ACG)進行組織架構調整,通過扁平化管理,提升組織效能,以加速百度智能云發展。” 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莫過于將“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組”整合進“百度人工智能體系”,原來的業務負責人尹世明、張志琦將另作安排。 調整消息一出,外界也紛紛進行了解讀和猜測,聲音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百度發力To B業務的必經之路,也有人認為,這是百度醞釀云業務撤退的信號。 與外界的熱鬧所不同,百度內部似乎已經對百度智能云的調整有了免疫。 百度智能云一位項目測試員告訴虎嗅,“我們是看了新聞才知道這件事的,大家也沒有議論,感覺跟我們關系不大,更多是高層之間的事情。” 據悉,這封郵件并未發送公司全員,只發給了百度中高層。 頻繁調整,到底是誰的不安? 2016年7月,百度正式宣布進入云計算領域。 而當時,2009年成立的阿里云已經手握超50%的市場份額,2013年開始進軍云計算的騰訊云也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雖然百度在李彥宏口中是“天生具有云計算基因”的公司,但這絲毫不能掩蓋百度智能云起步晚的事實。 先天的不足并沒有打擊百度做云計算的信心,在2016年百度云計算戰略發布會上,百度云的三位關鍵先生——李彥宏、張亞勤、尹世明,共同為百度云定下了“做國內公有云領頭羊”的目標。 在隨后的兩年,根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市場報告可以看到,直到2018年底,百度云才在榜單上有了“姓名”,成功擠進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前五名。 或許是因為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或許是看到了云計算產業背后更大的潛力,在2018年底,百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原來的智能云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首次將AI To B業務與傳統云業務實現合并。 而這次調整也成為了百度智能云接下來數次調整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阿里云和騰訊云也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具體為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以及騰訊云與零售、教育、醫療等板塊被整合進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 表面上看,2018年BAT三家在云業務方向上的調整大同小異,但實際來看,則是百度與其余兩家真正拉開距離的開始。 2019年,架構調整后的騰訊云向市場發起更為猛烈的進攻,不斷開疆拓土,而阿里云也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百度智能云在調整之后,也努力踐行著百度 AI To B 商業化的使命。 然而一則人事變動卻開始悄悄影響百度智能云的走向。 2019年3月,負責百度智能云業務的原百度總裁張亞勤宣布將于10月退休。而尹世明繼續擔任公司副總裁、百度智能云總經理。 一個月后,百度云更名為百度智能云,并開啟了下一個三年的發展規劃,進一步確立了規模化做大AI智能產業的發展思路。 同年5月31日,百度高級副總裁王海峰晉升為百度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同時繼續擔任AI技術平臺體系(AIG)和基礎技術體系(TG)總負責人。 轉折點在四個月之后到來,2019年9月,智能云與CTO體系融合,公司副總裁、百度智能云總經理尹世明向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匯報。 在2020年1月,百度對AI體系進行組織架構升級,將原來AIG(AI技術平臺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ACG(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組)整體整合為“百度人工智能體系”(縮寫為AIG)。新AIG包含技術中臺群組(TPG)和智能云事業群組(ACG)兩大群組,繼續由百度CTO王海峰負責。 這前后的兩次調整則意味著,從人員上和業務上,將百度智能云正式劃分到了技術體系。 就在外界以為百度智能云持續了十個月的頻繁調整終于畫上了句號時,出人意料地,3月11日,百度智能云的云計算竟淪為了和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態成為了并列的業務單元。 毋庸置疑,在百度的AI和云計算能力排名上,AI能力顯然更勝一籌,但以AI為中心,不該成為百度智能云淪為附屬的借口。 扶正AI,百度技術為上? 據《深響》報道,百度智能云這次的“被改變”,源于其內部正在從銷售導向轉向技術導向。 “當百度智能云與AIG合并到一起,技術派和銷售派的想法肯定會有一定的沖突。”一位知情人士如此說道。 而百度基因里向來是技術至上的。 所以,在百度人內部看來,這次調整之后才更“百度”,甚至他們認為在尹世明掌舵百度智能云的時期,有些顛倒了技術和銷售的位置。 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尹世明的到來為百度智能云帶來了營收的飛漲。 2019 年,百度智能云更是立下年營收百億元的目標。 2019年5月17日,百度在發布一季度財報后的分析師電話會中第二次公布了百度智能云的銷售數據,當季百度智能云營收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2018年四季度同比增長100%。 百度內部員工稱,在2019年前三個季度,百度智能云都完成了目標。 在采訪中,多位百度員工也對尹世明的業務能力表示了認可。 百度云市場部的一位員工透露稱,百度智能云的大客戶基本上都是尹世明和張志琦拉過來的,如果他們被調整,那么對百度智能云短期的營收會有不小的影響。 據悉,百度智能云一部分銷售人員本就是尹世明的老下屬,所以由銷售轉到技術的陣痛也將非常明顯,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要想穩住營收,除非李彥宏再次出來站臺。 一位百度智能云前員工告訴虎嗅,“之前AIG和ACG之前有很多業務都是重合的,但百度所有的To B業務,包括AIG的,出口都是云這邊,其實多少有點AIG給云打工的意思,因為AIG本身是不背營收的。” 如此看來,AIG和ACG合并存在著某種合理性。但當百度智能云的航向變為技術時,不知道被“百度們”排在后面的營收會如何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的“師傅”谷歌云也在年初宣布將發揮AI優勢爭取市場份額。 此前百度智能云副總經理李碩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家都在做“云+AI”,不同廠商優勢不同,側重點不同。云能力更強的廠商是云延伸到AI;百度AI積淀深厚,是AI融合云。” 換言之,也就是百度智能云要走“百度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今在中國公有云市場馬太效應已經越發明顯,主流廠商的云技術與AI能力也在逐步趨向同質化,而越是在這個時候,木桶效應就會變得更加明顯。 百度的AI雖然是云計算領域的加分項,可百度云技術起步晚的先天不足也暴露無遺了。 與此同時,排名相對靠后的云廠商,另辟新路,開始深耕細分垂直領域,乘勝追擊。 這樣一來,百度智能云則是處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尷尬位置。 要想真正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阿里云、騰訊云落的太遠,如今停下來,補齊云技術短板未嘗不是一個最優解。 所以對于此次調整,也有人認為是百度正式進入了云業務技術的補課階段。可留給百度云補課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To B市場,銷售分量幾何? 不可否認,國內云計算戰局仍然焦灼,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行業壁壘不斷被抬高,云計算巨頭在技術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加碼。 當然,能夠做到技術與營收齊頭并進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但云計算盈利一直是大廠們不能說的秘密。 長期來看,云計算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是必然趨勢,同樣,基礎設施的技術天花板會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成熟而到來。 最先嘗到市場甜頭的,也將最先碰到技術天花板。 阿里云在云計算市場的地位已經無需贅述,騰訊云爭奪市場的野心也顯而易見,從這兩家的現狀來看,營收能力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的是技術能力。 但不管是技術層面還是銷售層面,百度智能云顯然還沒有與之相提并論的資格。 即使在三年多的時間里,百度智能云從曾經“others”一度成為國內前五,握著國內云市場5.2%的市場份額。 目前來看,百度智能云此次調整會給國內的云計算市場帶來多大的水花還未可知。 不過,無形中卻給火熱的To B市場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To B業務技術和銷售的優先級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談到這個話題,不妨先看下,那些跑在前邊的人是怎樣做的。 To B業務是從傳統IT行業創新而來的。 在傳統IT行業之中,技術逐漸同質化,各家產品技術側的差距并不和市場份額成正比,由此來看,當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在市場上拓展客戶,服務好客戶似乎更為重要。 在阿里云和騰訊云擴展市場的經驗上,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張建鋒還是邱躍鵬,都曾在采訪中談到,當公司具備一定的技術優勢,做好產品并非難事,真正難的是如何取得客戶的信任。 調整之前,按照規劃,百度將集中更多資源支持智能云業務發展,把AI技術、云計算、基礎技術體系進一步整合,使更多的技術能夠通過云輸出到更多行業。 而有著深厚技術背景的百度CTO王海峰也一直在強調AI to B能力,云則是從AI to B的最重要的窗口。依照常理來看,擁有豐富銷售經驗的尹世明和張志琦此時正應該為百度智能云沖鋒陷陣。 另一方面,從百度技術體系成長起來的王海峰在銷售上的能力還是個未知數。 所以這次百度選擇給百度智能云“降級”也可以說是一個斷臂求生的選擇。 畢竟當百度的“技術至上”理念碰上掌舵的CTO,或許技術與銷售的優先級在百度們心里早已顯而易見。 但這個選擇究竟讓百度一飛沖天還是一落千丈,沒人知道答案。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