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空下的雙頭村水果博覽園。河源市埔前鎮宣傳辦供圖 雙頭村葡萄、河源霸王花米粉、綠洲魔芋……走進位于河源市埔前鎮雙頭村的電子商務創業園四樓,一側壁柜和桌子上整齊擺放著當地農特產品,種類多樣,琳瑯滿目;另一側空間,則被精巧打造成電商培訓室,豐富有趣的各式創業課程,在這里開展。 這是廣東省首個村級電商扶貧產業園。2017年5月至今,在產業園帶動下,已有眾多村民帶著貨品從雙頭村“走出去”,摘下“貧困帽”,登上“小康道”。據統計,目前村里已有31戶貧困戶直接實現就業,還間接為235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已經達到脫貧出列要求。 從“0”到“1”引入師資培育創業新風 雙頭村總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3600多人。受制于地少人多,當地難以開展規模種養,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發展因此掣肘。 在“互聯網+”浪潮推動下,不少地方借助電子商務開啟脫貧奔康進程,雙頭村也迎來屬于自己的發展機遇。 2016年,來自深圳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的駐村工作隊了解到,很多村民都有創業想法,卻苦于沒有平臺。在經過廣州、深圳、揭陽等地實地考察調研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當即決定抓住“雙創”新浪潮新態勢,走特色電商發展之路。 在葵涌辦事處支持下,一個集產品實體展示、人才培訓、技術交流、創業融資、生活配套等于一體,針對電子商務產業鏈打造的多功能、綜合性服務平臺被建設起來。雙頭村村委會、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更是聯合起來參與共建,致力于精準扶貧。 廣東加百教育負責人黃成文是園區引進的8位創業導師之一,他曾參與過國內外企業的文化建設工作。 打造創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是雙頭村發展電商產業的根基。 來到雙頭村后,黃成文便將多樣化授課模式引進來:角色扮演、游戲競賽、沙盤模擬……各色趣味教學模式,充分激發村民的學習興趣。 “一開始會有人疑惑,說哪有人這樣上課的?在他們的傳統觀念里,上課就是要正襟危坐。”黃成文回憶說。 與眾不同的教學模式為雙頭村注入活力,創業新風,開始在村里生根發芽。 在創業園老師們的帶領下,村民們經常到廣州、深圳參觀優秀企業;為了讓大家掌握更專業的創業知識,了解企業組織架構、經營規劃等,園區還聘請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的專家前來教學,推動村民盡快掌握電子商務的相關技能,此后還注冊公司進行獨立運營。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團隊達39家,帶動就業創業235人。其中,直接帶動貧困戶在園區就業創業2人,吸引從事電商創業村民7人。 值得一提的是,孵化成功后,創業園通過與企業聯營的方式,獲得利潤分成。整個園區每年利潤的一半,還會分到村內貧困戶手中,并呈逐年增加趨勢。 巧用新業態 直播助力農產品“走出去” 在電商培訓影響下,雙頭村村民的觀念,在慢慢發生轉變。 黃成文舉例說,有一名50多歲的村民想銷售草藥,但卻苦惱于“怎么賣”。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他將自己上山采藥的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布在短視頻分享平臺后,很快便收獲五六十萬點贊。 “現在他已經不是挖好了等著賣了,而是客戶對山上什么草藥感興趣,主動‘點單’給他,讓他幫忙采摘。”黃成文自豪地說,最近這位村民又帶著自己的兒子來園區直播課堂學習,希望可以再多學一門“新本事”。 當前,創業園正積極抓住直播電商新零售、新業態、新模式風口,試圖引導動員更多入園企業、創業村民開展直播活動,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拓寬增收渠道。在堆放著貨物的直播間內,打光燈、電腦設備等一應俱全。桌上,還有給主播潤嗓的保溫茶。 今年5月,雙頭村開展了為期一月有余的直播特訓班,分為理論學習和實戰操練兩部分。課堂上,有些學員甚至當場開通淘寶店鋪直播間,開啟了首次直播。 而今,創業園內已聚集400多種農特產品和900多種工業類制品,簽訂供貨商11家,第三方服務機構5家。 直播加持下,河源霸王花米粉、和平縣獼猴桃、坪圍村無花果、香蕉醋飲料、綠洲魔芋食品、連平縣鷹嘴桃等農特產品紛紛“走出去”,創業園成為了精準脫貧的新利器,被評為省級創業空間和星創天地。 未來,雙頭村或將計劃扶持若干家直播公司,將創業園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直播電商示范基地。 據統計,園區2017年、2018年、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8.1萬元、24.1萬元、26萬元,覆蓋到全村全部有勞動力貧困戶,戶均增收分別為1000元、2931元、3939元。經過3年多的發展,園區總產值已超過1865萬元。 向“電商+”轉變 實現多元化發展 在距離創業園辦公點不遠處的水果博覽園里,大片葡萄田色澤青翠。微風拂過,掛在棚頂的數百只彩色小風車紛紛轉動,美輪美奐。 而今,隨著水果采摘園、產學研基地、釣魚休閑區、大望陂農莊、農產品快檢中心的投入使用,創業園已從單一的電商向“電商+”轉變,實現多元化發展,讓精準扶貧工作搭乘電商快車。 2019年,園區投入3000多萬元,從村里的種植基地租用了217畝農戶土地,雇用村民35人,開始發展葡萄、沃柑、百香果等水果種植。運營團隊在此基礎上,創新開展科普教育游、農事體驗游,賞花節、水果節等活動,為果園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我以前不愛說話,負責果園工作的接待事宜之后,得到很大鍛煉,知識面也變廣了。”河源市源城區大望陂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李錦鮮感慨道,不僅個人能力有提升,他們家還摘掉了貧困戶“帽子”,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據悉,目前園區各類水果年產量達到30萬斤,吸引游客109500人次,實現收入22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636元。 發展電商,離不開資源整合與科技力量注入。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也是雙頭村脫貧致富的新模式。 今年7月,雙頭村農產品快檢中心揭牌。這是河源首個貧困村農產品快檢中心,立足創業園、蔬菜基地,為全村、周邊村乃至源城區提供農產品檢測等科技服務。 據快檢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所有檢測服務均為免費,從采樣到最后出結果大約只要半個小時,“園區電商平臺上架的農產品都會檢測留樣,保證安全。” 在運作過程中,創業園還利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師資、科研方面的優勢,共建產學研基地和實習基地,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應用人才,有效推動園區與學校互動發展和成果轉化。 統籌 洪奕宜 駱驍驊 親歷者說 第一書記張越超: 用心傳好扶貧接力棒 “想把貧困戶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用心和用情。”直到今天,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民生保障辦副主任張越超都記得派駐到雙頭村扶貧,接任時當時村里第一書記對他說的話。 在張越超看來,得益于此前扶貧團隊打下的良好基礎,自己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幫扶村民的工作中。 “有一次我去貧困戶家了解情況,出門時隨口問了一句這是什么樹,那個快60歲的阿伯以為我想吃樹上的楊桃,馬上爬上去給我摘了。”張越超笑著說,“他們太熱情了,我以后都不敢隨便問了。” 村民們的這份真情流露,離不開扶貧工作隊平日里對他們的點滴關懷。 貧困戶沒有錢翻修屋頂向張越超求助,張越超和工作隊馬上聯系渠道,幫助賣了60多只雞,貧困戶從中賺取利潤9000元,成功籌齊修繕資金。 19戶危房改造、衛生站50元以內醫療費用全免、舉辦繪畫書法等各種比賽……自接過扶貧接力棒以來,張越超用心用情為村民服務,助力村內醫療、住房、教育環境改善,提升村民生活質量。 “我們村最寶貴的財富不是創業園資產,而是所有村民。”對于如何推動村里穩定脫貧,張越超有著自己的理解。 每逢重要節日,禮品打包成為緊俏工種。張越超主動挖掘,帶領雙頭村抓住時機,向貧困戶提供禮品包裝等臨時工崗位,發放一天200元的補貼,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收入。 記者 陳伊純 見習記者 錢明雅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