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伊始,“雙十一”戰火已被點燃。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發力,掀起一輪網購狂歡。而相較于互聯網系電商平臺的“風生水起”,銀行系電商則較為“低調”,在宣傳造勢方面預熱略顯不足。 在分析人士看來,作為延伸銀行客戶服務的渠道,目前銀行系電商在物流、服務、系統、體驗等方面相較于電商巨頭仍有不足。不過,相較于單純的競爭關系,二者相互合作被認為更具價值。 銷量表現較為平淡 “雙十一”前夕,相較于互聯網系電商平臺的密集預熱,銀行系電商平臺則較為低調。其中,工商銀行電商平臺“融e購”自10月19日起提前啟動“11.11”購物節,活動分為預熱期、爆發期、沖刺期3個階段。其中,爆發期為10月26日-11月8日,平臺推出超級品類跨店滿減、下單搶50元立減優惠等活動。產品類別包括食品飲料、手機數碼、家居個護等,同時設置了限量秒殺、消費扶貧等專區。 建設銀行電商平臺“善融商務”則在11月1日-8日推出“約惠11.11”活動,針對手機數碼、生活家電、美容個護等品類,給出領劵滿減折上折、金豆回饋、購物抽獎等優惠。 此外,依托自身金融機構的特性,銀行系電商平臺還在“雙十一”期間推出了分期免息、積分抵扣等活動。 雖然商品品類較多,不過,總體來看,相較于互聯網系電商平臺動輒上萬的銷售量,銀行系電商表現則較為平淡,銷量多在數十到數百件,部分商品甚至出現銷量掛“零”的情況。 在金融投資報記者隨機采訪中,“推廣程度不足”“對平臺不了解”等成為消費者的普遍反饋。而相較于互聯網系電商平臺,價格優勢不明顯,也成為消費者“缺席”的原因之一。 以“雙十一”期間某銀行電商平臺在售的一款電烤爐不粘鍋為例,其商城價格為229元,而同款商品在某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售價為199元。“如果沒有價格優勢,相對還是傾向于在互聯網電商平臺購物。”消費者沈先生向金融投資報記者表示。 電商領域可合作共贏 近年來,銀行機構紛紛觸“電”,客戶數量、活躍賬戶數量、服務網點、移動終端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曾讓業內人士對銀行系電商給予期待。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截至2018年底,自建電商平臺的銀行共有23家,2018年銀行系電商交易總額為20098.04億元。包括四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均組建了自己的獨立電商平臺。 不過,相較于互聯網系電商平臺的激烈廝殺,銀行系電商則顯得較為“佛系”。面對購物節點,在優惠活動方面的力度與動力略顯不足。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對部分銀行來說,推出電商商城并非跟主流電商平臺去競爭,而是希望通過電商平臺延伸銀行客戶服務的渠道。在這樣的“醉翁之意”下,發展電商平臺更多的是為了增強客戶體驗,提升客戶黏性。 某股份制銀行此前表示,其在進一步強化信用卡主營業務的基礎上,嘗試“開放與融合”,打開數字化大門,重構與用戶的連接。為此“創造性構建免息分期、正品保障、官方直營的銀行系電商經營新模式,打造一站式品質電商”。根據該行2020年半年報,其新版信用卡App月活躍用戶數達4284.32萬戶,非金融場景使用率為72.70%。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也成為銀行進行消費扶貧的重要渠道。其中,工商銀行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在電商平臺上扶貧交易額超6億元;而農業銀行方面,今年以來,通過線上扶貧商城渠道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1億元。 總體來看,相較于電商巨頭,銀行系電商在物流、服務、系統、體驗等方面仍有不及。不過,相較于單純的競爭關系,二者相互合作被認為更具價值。“相比自身展業,與成熟電商進行深度合作或成為銀行系電商下一步的發展路徑。”分析人士指出,而借助成熟電商的線上流量和線下物流資源,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消費者服務體驗。 金融投資報記者 吉雪嬌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