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彪 近日“90后”袁隆平在抖音開通賬號引起了平臺粉絲的關注,幾天時間內該賬號關注用戶超過了1600多萬人,這個數據就很厲害了。但是,在之后的媒體消息中顯示,袁隆平對于此根本就不知情。于是,就有人認為是不是有人假冒袁老在平臺開通的賬號?這背后到底又有什么隱秘的消息? 經過多方求證,抖音平臺也給出了解釋:“袁隆平中華拓荒人”的抖音賬號是青島海水稻中心工作人員向抖音提供了袁隆平授權函和袁隆平本人身份證信息等認證必需資料之后,完成的實名認證。對于此,抖音此前在2020年7/8月份的時候就與該平臺進行了多次的溝通,也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準備之后才開通的賬號,此后在1月15號袁老還要進行直播。迫于輿論壓力,因為該賬號存在著爭議,抖音將該賬號關閉了。那么,問題就來了,名人賬號代運營,真的好嗎?用戶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名人賬號代運營模式 很多分析師也認為名人社交賬號是被公司性質代運營的,特別是一些明星,你別看他在很多平臺開通了賬號,但是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公司代為運營的,一些通告、名人當前的狀態、廣告等,背后都是有人專門運作的,我們看到的名人發布的動態或許是真的,但他們還是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首先,名人大多很忙,不可能閑著沒事成天看著賬號發消息,而且還同步到好多個平臺,明眼人一猜就知道這是屬于公司屬性的行為,也只有他們才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去維護多個平臺的名人賬號; 其次,類似于明星都是有簽約的經紀公司,他們在社交平臺所發布的內容也多半不能自己做主,一方面自己發布的消息如果有什么問題的話,就會影響公司有針對性的運營策略;另一方面,明星也是人,他們的利益與經紀公司是綁在一起的,為公司宣傳活動、做公益等活動,自然也是應該的。當然了,明星與經紀公司是有合約的,很多東西再發布的時候就要首先考慮公司的利益; 再有,名人、明星們的社交賬號通過公司化運營后會顯得更為專業,這樣就會減少犯錯誤的機會。通過專業的人士來經營賬號,無論是內容的選擇、屬性,還是發布的方式、合作平臺的選擇等等,都會比名人、明星個人去運營要顯得有水平,也更顯專業性。如今,名人社交媒體賬號代運營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粉絲用戶們沒有必要糾結明星賬號內容是不是名人自己發布,而感到疑惑和遺憾。 利益與手段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涌現出了很多社交媒體平臺,其中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都是行業市場中的佼佼者,很多名人、明星、企業老板在上面開設賬號,有的是自己運營的(少數),有的是經紀公司運營的,有的則是公關、營銷部門在運營的,說白了就是在消費這個人的影響力,以此來換取商業利益,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特別是這兩年直播帶貨商業模式的興起,大號的商業價值被凸顯了出來,一個百萬粉絲、甚至是千萬粉絲的賬號,單條廣告收入就能得到十幾萬、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水平,只要你在平臺有粉絲,怎么都能快速賺到錢,于是名人背后的公司團隊開始利用各種手段來消費名人的流量和粉絲。 但事實是,我們看到的名人在微博有幾千萬甚至是上億的粉絲,其實并非所有的粉絲都是真實的,其中是有不少的水分的。不少明星在直播平臺帶貨的時候就露餡了,很多大幾百萬粉絲的明星帶貨卻是沒有賣出去多少貨,反而讓那些投錢的商家虧了不少。這些名人明星之所以賣貨,一部分是為了完成公司指派的任務,一部分是想賺點錢,有了利益的勾連,自然也就不缺市場了。 當然了,袁隆平開通短視頻直播賬號是為了向大家普及農業知識,先前發布的小視頻也是為了預熱而已,這種是單純為了公益而推出的賬號,背后即便是有利益,也多是上層企業和代運營人之間的利益關聯。所以之后抖音表態,該賬號后續將如何處理,完全按照對方的要求來進行。 粉絲該買單嗎? 粉絲們關注自己的偶像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辨別能力,有些確實是名人自己運營的,有些則是背后的經紀公司運營的,還有的單純就是為了消費名人來的,最后買單的還是粉絲們。名人與經紀公司之間是有合同的,很多事情并沒有自主權,而粉絲支持自己的偶像,湊錢消費,美其名曰給自己的偶像花錢,其實更多的是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就算是粉絲買單了,也是屬于自愿行為,不存在任何的非理由性行為,別人也不好說什么。 因此,無論是媒體平臺,亦或是名人經紀公司,還是應該提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東西,而不要為了吸引眼球而作秀,這就是無腦地在消費自己旗下的名人,最后雙方勢必都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還會將得到的利益倒吐出來,得不償失。 筆者認為名人賬號代運營雖然在行業內是普遍現象,但是應該將這些公司運營的賬號與名人自己的私人號進行區分,這樣才能讓粉絲用戶有所區別,這也是平臺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至于最后究竟是誰在運營,其實并無關系,粉絲想要看到的不過是他們心目中的名人、明星,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