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鄧鈺 “手機下單,配送上門。”3月16日,海口市民王凡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海墾優品宅配”微信小程序,選購了1斤鮮牛腩、1斤長豆角和2斤小白菜。第二天,將有專人將這些菜配送到他家。 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社群電商”在海南人的生活中徹底“火”了起來。“線上買菜,次日上門”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消費習慣。 對于企業而言,這不失為難得的創業風口。今年2月初,海南農墾商貿物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商貿物流集團)接下緊急任務,設計線上程序,建設社群電商供應網絡,為當時部分實行封閉管理的小區或者區域提供物資供應保障。 如今,海墾商貿物流集團多舉措探索社群電商的長效化模式,進一步探路新零售業態,助力我省“菜籃子”建設。 從田頭到社區 兩平臺覆蓋200余個小區 最近,家住海口市瓊山區江畔人家小區的居民莊雪玲養成使用“海墾優品宅配”微信小程序買菜的習慣。“在網上操作簡單方便,有專人送上門,而且買到的菜新鮮質量好,價格公道,一點都不比市場買的差。”她說。 這樣的購買模式,被業內人士稱為“社群電商”或“宅配電商”,幾年前在一線城市興起,逐步往二三線城市鋪開。新冠肺炎疫情則徹底將其推上迅猛發展的“風口”。 “受疫情影響,買菜難成了不少市民的大問題,人們開始尋求不出家門也能買菜的渠道。”海墾商貿物流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文武斌介紹,2月初,為保證疫情期間的生活物資有序供應,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該集團推出“海墾優品宅配”平臺,并與“小菜一籃”社區電商團隊打造“民生蔬菜包公社區倉儲”平臺,兩個平臺合計覆蓋近220個小區。 一頭連著田頭,一頭連著社區。社區電商宅配的模式,不僅方便了社區居民,也拓寬了農副產品銷路。在鋪設社區銷售渠道的同時,海墾商貿物流集團派出專業團隊走入田間地頭,了解我省各地和海南墾區各企業農副產品的銷售需求,了解瓜菜產量、質量并建檔收購。 “今年,受疫情影響收購商上門量銳減,但我們通過和商貿物流合作,打通了火龍果供應海口各小區的銷路。”海南農墾廣壩農場公司工作人員吳育勤說。 從激降到穩定 探索長效化模式 “雖預想過風口后會迎來‘陣痛’,沒想到它的到來如此迅猛。”文武斌舉例,在江畔人家小區封閉管理期間,小區的單日配送額均超萬元,但在“解封”后,配送額迅速下跌,最低位時不足700元/日。 海口市電子商務協會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我省不少個人和企業探索建設社群電商,然而盈利并非易事。一方面,群眾傾向于購買生鮮,而果蔬,尤其是葉菜損耗成本和運輸成本極高。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品類和質量要求高,對于社群電商運營者而言,要在提供豐富品種的同時,還要保證穩定供應渠道和優良質量。 如何應對好“風口”之后的陣痛,關乎今后的長久發展。 “我們一方面反思產品體系,另一方面設計促銷方案,提升用戶黏性。”文武斌介紹,該集團進一步探索長效化模式,更新線上配送程序,改變以蔬菜禽肉套餐為主的供應體系,增加生鮮品種并銷售海墾品牌特色產品,擴展配送品類,同時通過推出每日限時秒殺等活動吸引用戶回流。“改變營銷策略后,用戶量和銷售額逐漸穩定,江畔人家小區每日銷售額穩定在7000元左右。” 銷售額從激降到穩定的變化,給了海墾商貿物流集團發展社群電商的信心。“這在某種程度說明,人們確實接受了這樣的購物方式,對社群電商的需求客觀存在。”海墾商貿物流集團零售管理部主管李俊宏說。 從零散到體系 重塑供銷生態圈 “不能將社群電商當成割裂的個體,而應該將其作為我省‘菜籃子’工程的一部分來建設。”文武斌表示,通常而言,個人和企業在經營社群電商時,總面臨著運輸成本過高,供應渠道難以保障等難題。該集團將社群電商打造與“菜籃子”工程建設相結合,延伸產業鏈條,讓“菜園子”直通居民“菜籃子”。 目前,海墾商貿物流集團正通過整合供應端、運輸端和銷售端等,重塑供銷生態圈,在做好我省“菜籃子”工程的市場流通保障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社區電商建設,并借助“互聯網+”技術,探索新零售業態。 在供應端,海墾商貿物流集團已與中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做好米面糧油等產品的供應銷售工作,并整合海南墾區生鮮資源,保證四季時蔬和鮮果高質量穩定供應等;在運輸段,今年將完善冷鏈倉儲和冷鏈物流建設;在銷售端,海墾商貿物流集團不僅將推行“團長制”的社區電商宅配業務,還將引進通過布點建設便利店,實現線上下單,店內取貨等。 (本報海口3月16日訊)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