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 | 鉛筆道 作者 | 劉小倩 營業額從每天50萬,到0,再到40萬 “團隊加班加點,72小時內開發了一個針對C端消費者的小程序。”在這之前,郁濤一直在生鮮To B賽道不斷摸索,主要為中小型水果店提供水果供應鏈采銷配一體化服務。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困境,一方面是為了追上疫情的線上紅利,郁濤這次打算擴充業務。 真正讓郁濤下此決心的,是線下銷售額的斷崖式下滑。春節假期前2天,公司每天的銷售額達到50萬元,而大年初二的銷售額直接降為0。 究其原因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很多生鮮用戶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有消費者表示,以前會定期逛超市、逛生鮮店購買日常用品,但疫情讓他們迅速成為電商平臺的重度用戶,包括一些大型超市自營線上平臺的用戶,甚至還經常購買會員、充值等服務,就連小區里的大爺大媽也開始喜歡于加入各種生鮮團購社群。 一時間,在消費者對于外出倍感擔憂的時期,過去那些沒有完成或者無力進行線上化轉型的中小型生鮮店,日子變得沒有那么好過,很多門店為了節省開支,選擇暫時或永久關停。而這些門店,正是郁濤過去的供貨用戶。為了清庫存,郁濤只得親自上場,幫助現在商家向C端賣貨。 對郁濤來說,入場即高光。小程序上線后,從0到日均2000單,只用了2天的時間。當新端口出現,線下商家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頓猛推。“大家之前只是每天發幾條微信朋友圈出貨,而現在是直接給所有的會員打電話,向他們介紹這個新渠道。”后來,每天的單量漲幅超過10%,品類也從水果,拓展到葉菜、凍品、米面糧油等。 巔峰時,郁濤的小程序渠道每天的單數能夠達到7000+,平均客單價為60元,一天的銷售額也到達了40多萬元,基本與疫情前持平。在郁濤看來,這樣的成績他已經感到很滿意, “畢竟我們是一個新做的業務。” 郁濤不是第一個選擇吃螃蟹的人,生鮮創業者陸深也趁機搭上了生鮮電商戰役這艘巨輪。 陸深在一個擁有2470多戶的小區周邊布局了一家近300平的綜合生鮮小店,店里的自營產品包括蔬菜、水果、凍品等。 “疫情之后,我們的自營產品陸續同步上線京東、美團、餓了么等渠道,縱使因平臺抽傭,我們將價格提升了20%,日均單量仍有50單以上。”陸深透露,經過用戶調查,他發現,60%的線上用戶都還是之前線下店鋪的老用戶。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生鮮電商行業迎來了需求側的紅利,郁濤和陸深的企業都只是一個局部縮影。 據京東到家的春節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除夕至正月初三期間,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去年春節增長540%,水果和蔬菜均增長達200%;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透露,春節期間,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新老用戶大量涌入,客單價也提升了30元左右,達到120多元。 1個月虧損額趕上去年半年總和 疫情帶給線上生鮮電商行業的意外增長,并不意味著創業者們就可以高枕無憂。 “整個2月,雖然月銷售額也達到了近1200萬,但是最后卻還是虧損了400萬,這相當于去年半年的虧損總額。”一個月時間帶來的改變,讓郁濤不斷反思,生鮮電商這筆生意是否劃算。 首先是物流成本上升的問題。“當時,我們自己的手上只有水果,其他的物資都來自其他商家提供。這之間的雙向物流成本都由我們來承擔。”以凍品為例,郁濤既需要承擔從資源公司的倉庫到自家倉庫的物流,又需要承擔自家倉庫到小B端的物流。 疫情期間,上海市內一車凍品的冷鏈物流需要900元,且拒絕還價。而平時,物流公司報價只有500元,甚至還有可談的空間。 小程序上線之后,由于爆單,郁濤還需要借助其他平臺進行履約配送,“運費結構大概上浮了15%,但是終端銷售價格卻沒有相應增長,公司的虧損也由此越拉越大。” 除了物流,生鮮行業分揀、包裝的人力成本也是高居不下。 原先,郁濤公司的工人時薪為18元。像盒馬這類的公司將時薪拉到27元,郁濤最高時承擔過35元/小時的人工成本。 在終端物流方面,配送時效也成為了最突出的問題。“消費者有消費者的抱怨,商家也有商家的無奈。” “前天晚上下單,預約第二天早上10點到達,結果我等到下午4點,快遞員才給我打電話。本來是午飯的食材,結果成為晚飯的。等到我清理產品時還發現竟然缺少一件,但是平臺卻還是扣了我這筆款。”消費者張萌按照App上留下的電話詢問客服,客服表示退款會馬上打回賬戶。 在與客服的溝通中,張萌感覺對方對延遲配送或貨品出錯的問題,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并沒有感到意外。 郁濤的這段轉型經歷也反映出了當下生鮮電商創業的一個現實情況,看似火爆的生鮮行業,對于是否要重金入局,還是一個需要慎重做出的決定。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此前一項研究數據,4000生鮮玩家,4%實現盈虧平衡,88%處于虧損狀態,7%處于巨額虧損狀態,僅有大約1%的企業實現盈利。 最初,他的想法是幫下游供應商清空庫存,隨后想著賦能給小B。后來,他認為自己在這段時間積累了更多的供應鏈資源,為之后擴充品類提供了機會,團隊也更有凝聚力,他認為這筆戰略性虧損還是值得的 生鮮電商巨頭林立,新玩家難出頭 隨著疫情慢慢結束,生鮮電商行業也漸漸從昔日榮光恢復到正常狀態。 關鍵是用戶沒有忠誠度。在郁濤看來,哪個平臺價格相對低廉時,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并且,用戶習慣也難以培養。 張萌則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疫情期間,她一直在家辦公,自然也負責了家里大大小小所有東西的購買。那個時候,家里的老人才知道,原來可以在網上買菜。但當她離開后,家里的老人還是會選擇去線下買菜,哪怕張萌已經教會了老人該如何操作App。 “對他們而言,他們每天出門遛彎買菜就像我們要出門上班一樣,都是例行公事。”張萌表示。 選擇回歸線下的,除了消費者,還有入局者們。郁濤向鉛筆道表示,目前,公司已經關停了線上業務。未來,公司將是會一直聚焦To B商家。“在線下,用戶可以挑挑揀揀,但在線上,用戶只得認命,因為確實有部分商家會將次品放置在線上售賣。” 這段時間,他也試圖找一些融資機會,但都沒有談穩,資方要壓低近1000萬的投資額。 這個時候,對大多數生鮮電商小玩家而言,選擇離場也許是一個正確的選則,線上轉型可以成為玩家們度過特殊時期的一種暫時性的策略。 一方面,生鮮電商的存量業態已經升溫,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等已經占據了大量的用戶,新入場者機會并不多。 另一方面,生鮮電商行業已經經過多輪洗牌。2019年,呆蘿卜、妙生活、吉及鮮等曾經一度風光無限的生鮮電商平臺,都沒能躲開資金鏈斷裂、關倉裁員的命運,倒在了疫情紅利的前夕。 “活下來的巨頭們牢牢抓住了機會,規模化的生意使得他們能夠降低邊際成本,提升效率。”一位生鮮電商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告訴鉛筆道。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疫情中,生鮮電商風口的巨頭們,再一次成為了資本的寵兒。 4月,生鮮超市新零售品牌T11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由和玉資本(MSA Capital)獨家領投;1個月后,有消息稱叮咚買菜已經完成了新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20億美元;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每日優鮮已經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超過30億美元。 “不管如何,生鮮電商的終極奧秘應該是每單盈利,而非依靠補貼大力爭奪用戶。”陸深總結道。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