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羅振宇校友回華中大分享“時間的朋友” 每年的5月26號,是得到的誕生紀念日,這一天,總要梳理一下過去一年我們的成長心得,向你匯報。 在公眾場合下說話,本身就面對各種各樣的限制,而且還容易有各種各樣的雜念,比如想推銷個課程啥的。所以,說是“匯報心得”,怎么真的是“匯報心得”?這還真就是個問題。 我上周在華為的那期“啟發俱樂部”提到了關于什么是“知識萃取”。 知識萃取有三個最重要的技術要領:1,因人而來;2,因變而生;3,對繼任者講話。 ![]()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繼任者講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對現有位置戀戀不舍的情緒下,在類似于“白帝城托孤”的場景下,說干貨、說真話的概率很大。 那今天我就親身演示一下我們的知識萃取技術:假設,假設我今天宣布退休(最近好像創業董事長辭職的事很多哈),繼任者已經在路上了,甚至就坐在臺下,我打個電話給他,囑咐幾句,我會說啥? ![]() 其實,用這個情境逼問出干貨的方法,我們經常用。比如,我們會很不禮貌地問老師:假設您已經120歲了,躺在病床上,等著拔管子,學生弟子、孫男娣女圍滿床邊,大家就等著您留下幾句對這個學術領域的洞察,你會說啥? 你看,此情此景一描述,是個人就不能給你說套話假話,都得直接給最深的洞察。對吧? 好,現在我要卸任“得到董事長”的職務了。人走茶涼,繼任者說,你羅胖不是要跟我說今年你的心得嗎?你最多跟我說三句話,說多了我記不住,那么我該說什么呢? 今天我們發布的給用戶的一封信,那已經是反復挑選的了,還說了十條,從中再選三句,那應該是啥?來,第一句:看見那張“圖”。 ![]() 這里說的看見那張圖,什么圖?我們站在一片荒原上的那個圖景。 我經常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種“荒原感”:手搭涼棚,四面觀瞧,極目楚天,一人沒有。 你可能會說,怎么可能?現在市場上什么事沒人干啊?到處是紅海,到處都是競爭者。怎么可能沒人呢? 那就看你怎么定義你在做的事了。有一句話說得好:“能力的局限,靠愿力突破”。 ![]() 感謝這個時代,資源可以用空前自由的方式流動、組合,我們可以像搭樂高玩具那樣,塑造自己的愿景。比能力,誰也比誰多不了多少,但是我們可以拼對終局的“想象力”,也就是愿力啊。 就拿我們這一行來說,如果你說,自己是在做課程,賣課程,那這個市場確實已經是一片鬧市; 如果你說,我們是在做教育,要成就人的,你會發現已經絕少同路人; 如果你說,我們是在整理知識,把所有的知識都用尊重用戶的方式再生產一遍,這樣怪異的想法,連聽得懂的人都變少了; 如果你說,我們是在做一所全球領先的終身學習的學校,現在的得到App不過是這所未來學校的一個線上門戶的一期工程。那,好像說這種愿景的公司只有我們一家了。這不就“目中無人”了嗎? 過去一年,要感謝兩個人,他們幫我們把這件事想得更明白了。 一位是何剛老師,他是《財經》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主編,剛剛在得到App發布了他的《何剛·財經大課》。 ![]() 在課程上線的前夜,我們有機會向他請教了一個問題:案例研究,大家都在做,但為什么全世界只有哈佛商學院做得最好? 何剛老師回答:每一個案例,我們都要求它必須符合“跨行業、跨文化、跨周期”這三條標準。所以,《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每個案例,對全世界的每個企業都有長久價值。 ![]() 這個“跨”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理睬、沒看見、不討好,不依從啊,直接跨過去了。我沒想讓你覺得:我跟你很貼近,我跟你是一家人,我能撥動時代的琴弦,等等。我直接抵達一個“超越之地”。 這是一種“做大事”的自覺。 當然,這么做并不是沒有難度的。難就難在,你要無視身邊的人,尤其是身邊的競爭者,身邊的評論者。他們都想用自己的邏輯,來框定你的行為。 所以,有一句話,我們一直掛在辦公室的墻上,就在我工位的旁邊。 這就要感謝第二位,過去一年點醒過我們的人。感謝剛剛離去的左暉老師,他在與李翔的《詳談》中,留下了如下闡釋:“你要想贏,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讓自己變強。第二個辦法讓別人變弱。關心競爭多了之后,很容易用第二種辦法。” ![]() 你看,為什么我說,要“目中無人”,只要你看見了旁人,你就會有了參照系。不專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把參照系拉慢,也是顯得自己變快的方式。調整溫度計,也是讓溫度看起來有變化的方式。 那怎么辦?就是別看旁邊,直接看天上。目中無人,把眼睛翻到天上去。正所謂:不見登天路,不邁第一步。 ![]()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開始做一件事,一定要看到這件事可能達到的度可以高出天際。 這并不是說,我們現在就有那樣的高度,但是看到那張終局的“圖”,并不難。 脫不花在研發她的《溝通訓練營》的時候,我就在會議室里旁聽她說過這樣的話:“這個時代總需要一個經典的溝通課,也就是說,做一個經典產品的機會就擺在那里。既然沒有人做,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做它好了。”這件事剛開始,但是看到那張終局的“圖”,并不難。 李翔在啟動他的《詳談》的時候,也是奔著多年后的歷史學家研究這個時代的最好資料來做的。這件事剛開始,但是看到那張終局的“圖”,并不難。 這是得到高研院的教研長鹿宇明老師。我們的高研院第八期同學馬上就要“下山”,第九期招生正在進行。這件事剛開始,但是看到那張終局的“圖”,并不難。 這是我們總編室的主任宣明棟老師。我們的《得到品控手冊》,從得到創辦開始,宣老師就一直在把我們的工作方法開源出來,今天已經迭代到了7.0版。這件事剛開始,但是看到那張終局的“圖”,并不難。 ![]() 這就是我要對“繼任者”說的第一條“看見那張圖”的真實意思。不拼能力,拼愿力,這是我們做事的態度。 好,還是回到剛才的那個場景:如果,我今天要辭職了,繼任的得到公司董事長在等我跟他交代的第二句話。它會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這句:看見那件“事” ![]() 如果一年前,你問我一個問題:一家公司是由什么組成的?我脫口就會回答,當然是人。 “以人為本”嘛,這是一個標準回答。沒有錯。我們所有同事聽了,心里也會暖洋洋的:公司以我們為本呢。但是,請注意,以人為本,這個邏輯其實有個陷阱。人如果是本,那么是什么把人組織起來進行協作呢?只能是部門、功能、職級、權力、制度、文件這些東西了。這是“事隨人轉”。你也一定體會過這種用各種繩索把人的創造性捆住的滋味。 但是,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字節跳動公司的飛書產品的負責人張楠,親自登門向我們“推銷”飛書。 ![]() 張楠老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協作邏輯:一家優秀的企業,應該以“事”為中心,而不是以權力、功能和層級為中心。 此話怎講?原來,以人為中心來辦事,我們只好靠文件來傳遞信息,靠權力來規定公文傳遞的規則。 比如,我今天上臺演講,我要寫個稿子,然后我把稿子分別傳遞給,做ppt的團隊、現場導攝的團隊,管理直播后臺的團隊。他們的工作,再回到我這里,我再去審查。 那你想,文件不是亂傳的啊。要有規矩的,誰的文件只能給誰,哪一級文件只能誰看。亂傳文件捅出來的婁子還少嗎?還有,你給的文件,領導沒有時間看,你就只能眼巴巴地等著。 而在飛書這個工具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起一個“文檔”,其實就是一個事。在這個文檔里,他可以任意馳騁自己的思路,@任何人,把任何人拉到這個文檔、這個事的協作中來。 比如我,今天登臺的演講稿,我起一個文檔,可以@某位同事幫我查證某個資料,可以@某位同事,這張ppt你可以先設計著,可以@某位同事,這個點在直播的時候注意鏡頭的運用。那些同事可以圍繞我起的這個文檔,馬上行動起來。 請注意,不是我有這個權力。事實上,每個同事都有這樣的權力。 我經常在文檔里遇到深夜還在工作的同事,就有點像夜里睡不著到廚房的冰箱里拿點吃的,居然遇上了另外一個人,哈哈,鬧鬼一樣。 雖然這只是一個辦公軟件,但它讓我們領悟到了一個組織的真相:組織是一連串事件。 ![]() 我們經常把一個組織理解為一張組織結構圖。大領導在上面,然后一層層的分支機構。但是,一個真正在做事的組織是什么樣?是連綿不絕的一連串的事。就拿我們公司來說,每年的跨年演講,423、526、618、928、雙11、每周的啟發俱樂部、聽書秀、不間斷的課程上新、一個個的運營會議、策劃會議······構成了這家公司的日常。 一個好的公司,不會為權力和層級浪費太多的精力。每一個特定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是投入在具體的事里面的。每一件事結束了,大家都會期待下一次要把類似的事做得更好。 很多組織內部之所以規則越來越多、協作效率卻越來越低,是因為人們之間的關系綁死在層級體系上。而一個優質組織,必然是實干家的天地,必然奉行誰干事誰呼叫炮火的簡單規則。所以,以“事”為中心展開協作,才是解決之道。 以“事”為中心,每個人就不再是發令者和聽命者。 以“事”為中心:要么你發起了一件事,那你成了“領導者”;要么你參與了一件事,那你成了“幫助者”。這兩個角色,都能夠激發起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善意和創造力。 正如我們經常開玩笑所說的那樣:開會時,誰率先拿起了馬克筆,開始在墻上寫寫畫畫,誰就拿到了會議的主導權。 ![]() 最近我看到了一句很好的句子。“機場比婚禮現場見證了更多真摯的親吻,醫院的墻壁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禱告。”你看,這個世界不是由觀念組成的,我們因為參與到具體的事情里,而呈現了更多的人性、情感和創造。 這就是我要提醒繼任者的第二句話:看見那件“事”。 ![]() 事,是什么?是人和人之間,圍繞一個特定目標組織起來的一個臨時協作。它無影無形,事了則散。但是我們必須有能力把它想象出來、識別出來、看到它是一個組織存在的基本單位。 作為繼任的董事長,我得關照他:你的任務,就是不斷整事,整新事、整大事,讓大家在一次次的小沖鋒中釋放能量、積累經驗,也不斷放手讓所有同事去整事,整新事、整大事,讓自己有機會在一次次的小沖鋒中提供資源、賦能他人。 組織的活力,就是這么來的。 好,現在我只剩一句話可以對繼任董事長說了。說什么呢?說一個我今年最大的感觸:看見那個“人” ![]() 你可能會說,抬眼一看,到處是人啊。不見得。有的人,不容易看見。 我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李希貴校長和十一學校。對,這個人和這所學校,是得到的精神后花園。有些事情想不清楚,到他那里看看,總是會找到意想不到的啟發。 ![]() 李希貴校長有一句話: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老師和學生關系好了,學生不可能不好。教育不是知識和人之間的事,更不是考卷和人之間的事,教育是人和人之間的事。李希貴校長舉過例子。 比如,學生上車的時候,老師可以1、2、3、4地這么點人數嗎?不能。因為你面對的是人,不是小豬。再比如,學生的花名冊,你能因為一個學生遲到,在他的名字后面畫叉嗎?不能。因為這不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背后是一個人。 有一次,李希貴校長主持一個培訓。大家拆解一個虛擬的案例,對一家公司進行改組。過程中大家發現,有一個副總的職位設置沒有什么用,本著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則,大家就給這個副總安排了一個到一線當搬運工的工作。希貴校長說,這么辦,就是只看到了一個職位的符號,沒有看到這背后是一個大活人。一個人在一個公司干到副總,歲數在那里,家庭責任在那里,只要你真的在一個單位和他共事過,可能會讓他把位置讓出來,給個榮譽什么的,但你都不可能讓他去一線當搬運工。 你看,不是我們不善良,只是現代社會用了太多的符號、規則、制度,屏蔽了我們看到事情背后的活生生的人。 說到這兒,今年我們公司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們羞愧難當,反復自省。 ![]() 一個月前,我們在西安舉辦423讀書節的活動。有一位得到高研院的熱心同學,報名當了分會場的志愿者。 當分會場所有人坐車趕到主會場的時候,她也跟著來了。但她忽略了一件事,她沒有票。作為一位志愿者,熱心為大家服務,沒有票,但是默認自己能進場,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你知道,在會場門口,他遇到了什么嗎?我們的幾位同事,緊緊把住了門,不讓她進。當時,各種陰錯陽差,西安學習中心認識她的同事,也不在。而此刻,劇場門口下著瓢潑大雨。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那位同學只好回家了。 當第二天我得知這件事的時候,一方面是深深的歉意,另一方面,是羞憤難當。但是你懂的,這個羞憤之情并沒有發泄的對象。 對啊,誰做錯了呢? 如果在劇場門口守門的同學,可以不用票就放人進來,那還需要守什么門呢? 但是,如果這樣的同學我們都識別不出來,都不能用人和人之間的最樸素的情感來判斷該怎么做,那我們還辦什么教育呢? 所以,這件事迫使我們做最根本性的反思。 ![]() 得到的愿景是:成為一所全球領先的終身學習的學校。這不是一句空話。 我們早就意識到,任何組織的體內都有兩個靈魂,一個是企業,一個是學校。企業追逐效率和利潤,學校追逐生產新知識和擴展新關系。不同的組織,這兩個靈魂的搭配比例不同而已。即使是再逐利的企業,也一定培養過人,也一定創新過知識。 但是,如果一個組織想常青,必須有意識地喂養自己身上那個“學校”的靈魂。 越過事情,看到人。這個標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極其復雜。今年,我們找到了一個非常簡要的抓手,那就是:把“用戶”當成“校友”。 ![]() 校友關系非常有意思,它是一種“支持型”的關系。什么意思? 它強調的,不是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它強調的是:因為學校的存在,因此校友和校友之間的關系。 就拿我來說,我從母校華中科技大學畢業,也沒有回去過,但是總有那么一些時刻,比如,有人說到微信的張小龍,我會說,這是我的校友;有人說到孟晚舟,我會說,這是我的校友。 你看,我和母校之間,什么都沒有發生,但是因為母校的存在,它支撐了我的自豪感。 也不只是“自豪感”這么簡單,這種“支持型”的關系是真有用。比如,我第一次遇到卓克,我想說服他來得到做課程,我說,我們是校友。你懂的,那種迅速親近起來的關系,像一個魔術。 因校友的身份而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因為彼此信任而降低了協作的成本。 把“用戶”看成是“校友”,這需要我們付出很多努力。 比如,要和用戶結成可擴展的“校友”關系,不能只靠線上,還必須有真實的線下場景。所以,我們在過去一年,快速派出了得到的中堅力量,在全國各地組建了十個線下學習中心,這些場所目前有大有小,但是都帶著同一個“種子”而來:要讓“得到校友”和校友活動,成為所在城市的一道風景,真正為校友提供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后做每一件事的時候,腦子里都要掛上一根弦,我們做這件事,校友會覺得丟人嗎?我們不見得每件事都做得對,做得好,但是我們至少不能做一件讓用戶,不,“校友”,覺得丟人的事。 ![]() 這成了我們判斷一切行動是否正當的一根金線。 什么是丟人的事?這個很微妙。不知道大家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在學校里,自己吃虧的事,和老師要叫家長的事,雖然都是壞事,但是我們心里知道,那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壞事。我們寧可自己吃大虧,也不愿老師叫家長。 我不愿在這段關系下發生的事,對我的另一段關系產生損害。 因此,如果真有能力“看見那個人”,不是說我們有多高尚和敏銳,它僅僅意味著,我們受到更多的約束。 ![]() 好,如果我今天就退休,我提醒自己的繼任者的,無非就么三個東西: 對未來,建議你要看得見那張圖; 對現在,建議你要看得清那串事; 對世界,建議你要看得見那個人。 那么你可能會問,悠悠萬事,為什么只說這三項? 因為這三項,在我們日常的儀表盤上真的不容易看得見。 ![]() 得到App創業五年了。有件事情,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一家企業,最重要的使命,不是增長,而是能嵌入到社會結構當中。增長是可見的,而嵌入社會,被社會接受,是看不見的。后者,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標。 剛才我講的一張圖,那是我們和未來之間的鎖鏈;一串事,那是我們和現實之間的鎖鏈;一個人,那是我們和社會共識之間的鎖鏈。這三根鎖鏈才能確保我們和社會融為一體。 前兩天,出了一個悲劇性的事,一次越野比賽,造成了很多優秀選手的離去。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了一個區分好比賽和壞比賽的標準。 ·END·
站長網微信號:w17tui,關注站長、創業、關注互聯網人 - 互聯網創業者營銷服務中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