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前的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不知道張小龍有沒有預料到它能火到今天這個地步,負責開發的“鵝廠”員工反正沒想到。昨天,參與第一版微信公眾平臺研發的前微信員工楊茂巍在自己的公眾號寫到, 作為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學生,當時根本沒有考慮過什么戰略布局,商業思維,開放平臺,生態鏈……就是老板說干你就干,干不好,得一星!
![]()
茂巍坦誠又充滿激情,盡管沒想過什么遠大前景,僅僅一個新產品的上線,也讓他在給一起奮戰的同事發的郵件里,激動地把“開放”錯打成了“開發”。 現在來看,他當時應該更激動些。 截至 2016 年 1 月,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有超過 1000 萬個公號,每天帶來的用戶訪問次數超過 30 億。什么概念?這相當于 6 億中國手機網民平均每人每天都要訪問微信公眾平臺 5 次。 2015 年春節前夕,微信公眾平臺開始內測原創保護功能。當年 2 月 – 11 月,有 515 萬篇文章通過聲明原創保護自己的利益,所有原創作者通過贊賞獲利達 2000 萬元。 今年 7 月,微信又宣布,微信企業號用戶數量也已經突破 2000 萬了。 微信公眾平臺的每一個數據看上去都有那么多人有關,那 4 年里,它改變了你的什么? 自媒體:訂閱號 如果你是個寫字的,感受改變的體會一定非常深。最初,文字工作者是不接受簡陋到令人發指的后臺編輯器的,只能發文字、圖片、語音,想發圖文消息?那得是有更高權限的認證用戶。
![]()
圖片來自 iFanr 但是,一開始,微信公眾平臺就勢不可擋。和菜頭在 2011 年 11 月寫到,以前,微信只支持 800 字,所以他不得不使用大量外鏈,甚至把文章指向自己的個人博客。這么做的結果是,微信用戶洶涌而去,和菜頭的個人博客瞬間崩潰。 2012 年 3 月,微信用戶已經破億,并在 9 月份迅速突破 2 億。大家愛上語音、附近的人、搖一搖的同時,也會順手點開自己關注的公眾號長點知識。 微信團隊很克制,甚至另類,他們拒絕給微信公眾平臺統一的流量入口,公眾號文章的傳播只能靠好友間的互相發送,或者分享到朋友圈。你和你的微信好友互為信息把關人和傳播渠道,而且,只有這一條渠道(當然,這種互相也有可能是單向的,這也符合張小龍的設想,20% 的人為剩下 80% 的人挑選內容)。這樣一來,文章的質量,這個被搜索引擎徹底毀掉的東西反而重新突顯出來了。 作為寫字的,你只需要把文章寫好,讓好友轉發出去,給更多的人看到,就能獲得他的關系鏈上的訂閱用戶。你不用在怕文章無法被搜索引擎搜到,排序的位置不夠好。 公眾平臺也一直在進步,他們改進了編輯器,又率先在中文互聯網上引入原創保護,對了,他們還消滅了“不轉不是中國人”、分享送紅包這樣的頑疾。 這些也是內容創業火熱的重要推力,今天,開個公眾號幾乎成了內容創業的標配,還有不少公眾號拿到了不菲的融資。更早以前的博客時代,如果有人說自己創業是去開個博客,一定會遭到譏諷,“你以為你是韓寒嗎?” 企業:服務號、企業號 如果你是企業,想必你對服務號也不陌生。通過微信提供的接口,企業可以把自己的在線服務和公眾號連接起來。 每個服務號都成了一個輕量的 app,消費者可以在招行的服務號查詢賬單、還款、轉接人工服務;在南航的服務號辦理值機、選座、查詢航班信息;在必勝客的服務號點餐、支付、追蹤訂單。 今年以來,聊天機器人助手(bot)在硅谷大熱,Facebook、微軟都決定在此發力。不過,在前微信產品經理,美國人 Dan Grover 看來,微信公眾平臺是比聊天機器人更好的解決方案。他曾做過一個對比:用微軟的聊天機器人,要按鍵73次,才能訂一個披薩;而用必勝客宅急送的公眾號,只要16次,其中6次還是輸密碼。
![]()
用微軟機器人要按 73 次鍵才能訂到披薩,圖片來自:Dan Grover博客
![]()
微信公眾號只要按 16 次,圖片來自:Dan Grover 博客 微信公眾平臺還有企業號,主要用于企業內部通訊,還可以添加簽到、審批、報銷等企業級軟件常用的功能。今年 1 月,張小龍還透露將推出應用號,和目前的服務號不同,應用號不再向用戶推送任何消息,就像app一樣“靜靜地躺在那里”,當你需要時去點就好。 公眾平臺簡直要包辦你的一起。 吐槽:封閉及規則不透明 當然,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吐槽也數不勝數。 封閉是一個被屢次提起的話題,尤其是和開放的 Web 世界相比,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章無法被搜索引擎抓取,文章內不能添加外部鏈接,視頻必須放在騰訊視頻上。這其中,當然有騰訊的利益考量。 不過,在我的同事 cyzhou 看來,“不要用舊規則來判斷新事物”,Web 網站的運營者植入各種超鏈接的最終目的是優先被搜索引擎抓取,但對于那些誕生在移動端的應用來說,它們獲取流量的地方是 App Store、用戶口碑,搜索引擎自身已經被弱化了。 對公眾號運營者來說,微信公眾平臺規則不透明是最大的噩夢。抽簽、誘導分享、低俗文章、刷分刷榜……每過一段時間,公眾平臺總會突然發出聲明要整治某一類或幾類行為。 雖然每次它都會給出具體的違規示例,但指望幾百字的聲明概括所有的細則,并不現實。最后的生殺予奪大權,全在微信手中。Uber 的微信公眾號曾被多次“封殺”,以至于我們在報道時要用“又又又”來做標題。 張小龍特意回復過這樣的質疑,在他看來,微信會不斷變化,公眾平臺也在不斷變化,所以規則也會不斷變化。一個清晰、可操作的微信公眾平臺規則過去沒有,未來應該也不會有。 最后,說說既不是自媒體,也沒有創辦企業的我們,即便如此,我們也和微信公眾平臺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訂閱了越來越多的公眾號,使用越來越多的服務號,我們不再去喜歡的網站,微信成了吞噬我們的黑洞;我們積攢了幾百條未讀文章但根本不會去點,也會對某個公眾號反復關注、取關,微信公眾平臺讓我們驚喜又焦慮。 不過,獲取信息,追求知識本就充滿了陷阱和曲折,我們要做的是盡力超越本能,不跳進陷阱。對微信公眾平臺,我們感謝它,也要懷疑它。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